En
电子画册
公共教育
邓涵:在水色变化中,读懂刘寿祥先生的画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1727
字体大小

“唯有当卓越的灵魂配合不懈的实践,才能诞生真正的艺术。” 

 

11月7日上午,“刘寿祥艺术研究展”系列公教活动——“读刘寿祥先生的画”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6号展厅举行。活动邀请刘寿祥先生的学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邓涵来到展览现场,以“学术理论+现场实验”的形式,引领学生们深入了解刘寿祥先生的水彩绘画技法,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讲座·艺术人生的起航

邓涵教授结合刘寿祥先生的教育经历、时代背景,以求学之路为线索,分析其审美观念与艺术倾向的形成与发展。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邓涵

 

他认为,刘寿祥先生的美学价值理念形成于青年时代。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变革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下,呈现出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由此,兼收并蓄的艺术理念贯穿了他整个创作生涯。

邓涵教授引经据典,以点及面,从徐悲鸿、林风眠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理念出发,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态势——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刘寿祥作品中呈现的“坚实的造型”与“升华的人文”两个特点正是这种教育态势的映照。

他总结道,刘寿祥的艺术风格源于他受教经历的沉淀与发酵,尔后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尺与规。造型与色彩构成了刘寿祥先生作品中隽永的美感。邓涵教授以代表作《鲜果系列》解读道,刘寿祥作画时注重形态与质感的表达,因而呈现出艺术体验中潜意识的可触,实现了视觉到感官的转化。再者,符合秩序、逻辑的色彩关系使画面的颜色具有韵律,因此看上去自然和谐,赏心悦目。

《桑科草原的冬天》是刘寿祥先生尺幅最大的作品。在邓涵教授看来,这幅作品的用笔、物象及空间营造耐人寻味,回避了他之前的创作形式,可以看作是他寻找新方向的一次尝试。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刘寿祥先生矢志不渝的专业精神、高风亮节的人格修为,沁润了学生的艺术心灵。艺术创作是苦行之路,在前人的照耀下,未来必定向更远处前行。

“千言万语不如动手示范”,了解刘寿祥先生对“术”的研究后,邓涵教授以示范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们探索水彩材料的特性。

“刘寿祥老师为什么喜欢运用丙烯这些材料?”邓涵教授边演示边教导,“丙烯不溶于水,会缩短绘画的时间,也能保留水彩在纸上留下的笔触,画面的色层关系也会更加丰富……”学生们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思路也随着老师挥洒的笔触逐渐明朗起来。在同学们的笔下,或急或缓、或粗或细,各种动势的线条在不同肌理的纸张上呈现出不同的纹路与走势。不同大小的笔刷也渲染出浓淡不一的色泽,经过马克笔预埋的颜色显露出更庄重的气韵。水与色的交融产生了奇妙的变奏,同学们直观认识到,淋漓的水彩在不同的材料和技巧下,能构建出极尽优美的诗意。这一刻,刘寿祥先生的水彩教育理念在学生心灵深处悄然发芽。实践出真知。本次公教活动既强化了水彩专业学子的学科理论,也提高了自身水彩创作的技巧,是一次艺术理论与实践学习深度融合的学术之行。艺术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与实践来实现。武汉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不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多形式、多维度的公众教育,推动艺术教育普及,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