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樊枫:用视觉关注青年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2255
字体大小

用视觉关注青年

——一种开放的美术馆立场

  樊枫

 

看时代的特质特征,首先看年轻人。因此青年的艺术,本身就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变化给这一代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互联网、国际旅行、世界名牌……在新生代中迅速传播与流行,他们在肆意享受着“当代”的同时追逐时尚,对整个中国社会来说,是上一辈人与今日青年的代沟逐渐加深,甚至在思想上出现完全的断裂。如何在一个如此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的时代中把握住最主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我想这是很难的。但是一个时代,最能代表它的就是青年人的精神和性格。那么,我们只能对青年艺术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搜罗和展示。通过不断地呈现,尽量用一个青年艺术的集合来反映这个时代的艺术形态。

武汉美术馆从2011年开始的“江汉繁星计划”,今年将举办第三届。“江汉繁星计划”原名“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研究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70年代生人的概念局限了对青年艺术家的描述,原本的设想是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现在的年龄正好是作品成熟的时期,但是如果展览办十年,那么70年出生的艺术家就将近50岁了,也就偏离了青年艺术的主题。今年的主题调整为,“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研究展”,在艺术家年龄的选择上,仍然以70年代艺术家为选择的主线,而拓展了部分6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出生的艺术家,使青年的概念在时间上更加宽泛,也更加明确。

美术馆随着其功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展厅”的概念,逐渐从一个单一功能的展示空间拓展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广场。随着青年一代艺术的兴起,其与传统艺术、老一辈艺术、大众艺术思想的脱节与断裂,造成观众对新艺术的看法有所争议。而美术馆,可以为这些不同的态度提供一个沟通的场所。“江汉繁星计划”每年邀请一位策展人,对其选定的主题邀请艺术家进行阐释。美术馆首先为策展人、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场所,搭建一个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策展人、艺术家、观众之间通过不断地阐释、沟通、交流、讨论,来沉淀一届青年艺术展的精华。面对策展人、艺术家的阐释和推广,观众有理由提出质疑,展开讨论,美术馆也需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来不断调整其在一个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定位。当面对“美术馆在这个展览上有什么立场?”这个问题的时候,美术馆除了履行社会责任之外,更需寄希望于策展人,并通过他们在策展领域中的造诣和公信度来组织艺术家和展览。兴许这种形式是符合这个时代的艺术生态的。

吴洪亮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与前两届的策展人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和特点。对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主持,使其相对于其他当代艺术策展人在对中国艺术传统的理解上更深刻,体会也更独到。我们可以从本次展览的主题上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情境。《渐》的主题来自于丰子恺的同名文章,说的是时间在人世间造成的种种效果。作为展览名称,音调听起来些许调侃,但却是策展人吴洪亮对中国文化回归和思考的结果。在一个以高速、效率、目的地为关键词的时代中,青年学者回归对优雅、诗意、情趣的关注,透露出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学养,实在是值得珍惜。相对于前两届展览内容,从本次参展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每位艺术家强烈的个性,这种个性化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刻意追求所能实现的。面对如此纷繁的时代,每个人只能顾及有限的领域,而对不同情趣的关注,也就造成了今日青年艺术的丰富多彩。此次参展的13个艺术家和组合,比较少有活跃在艺术市场风口浪尖的名字,而当观众看到展厅中的作品时,可能感受到的情境将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他们从自己的境遇、体验、感想出发,制作出感情细腻的作品,用极其个人的表达方式营造了一个多元的大时代。

“九省通衢”是专门用来形容武汉的词语,这是一个拥有强大包容性的城市。位于全国地理中心的武汉,在水、陆交通上拥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意义及地位。自古以来,武汉人对于信息,特别是对于新事物的感知和接受颇具敏感,依着便利的交通,其眼界也开阔。武汉美术馆须承载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怀着同样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前进的时代中,将最新的艺术展示给对创新有着浓厚兴趣的武汉市民。“江汉繁星计划”两届展览在武汉的展出,受到了武汉市民,特别是当地高校师生的欢迎。青年每年艺术家的到场都犹如一场明星见面会,那些出现在杂志、画册上年轻的艺术明星与观众的热情互动令人印象深刻。而在这些交流当中,不乏有对青年艺术的疑惑与质疑,也有传统的声音出来表达对这个展览的不认同。在中国的美术馆系统尚不完善的大环境下,美术馆就像是一个文化食堂,为当地观众提供文化配餐。众口难调是为现实,一个展览不能满足所有观众对于艺术的期待和要求。今日的青年艺术家逐渐呈现出个人化倾向明显的作品风格,面对超出传统观看经验的问题,我们希望尽量多地以文字对创作背景、作者感言、展览思路以及作品的上下文关系进行说明,向观众尽可能详细地介绍这一代人的艺术理念。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多方的批评和质疑,来讨论当今的青年艺术。

上海美术馆卢缓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我们馆也有关注青年艺术的想法,但是青年艺术的特点就是不稳定,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去持续地关注青年艺术家。”在面对一个重要,但是没有定论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机会将这些存在争议的内容放到明处,以一种大方的姿态来讨论。在面对这些新艺术时,我们需要听取普通观众对青年艺术的理解和看法,同样需要了解文艺批评家在业界内的专业指导,还需要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将“江汉繁星计划”的展览持续地做好。所以,展示不确定的艺术并非哗众取宠,我们希望能在各种声音的讨论中找到既符合大众需求,又能在专业领域内立足的展览品牌。也正如本次展览的名称所指,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实践,慢慢地完善展览,拨开雾霾,让繁星的轮廓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