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章后仪:以肖像的名义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2439
字体大小

以肖像的名义

章后仪

我对彭年生的作品的印象起源于几年前他在湖北省美术馆的展览。当时并不清楚彭年生为何许人,但其作品在展厅中有强烈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主要在于彭年生的作品有两种趋势。一是通过黑白照片的形式,用沉稳内敛的镜头语言,传达出与这个被纷纷多样的视觉图像充斥视界的时代所截然不同的沉静感受。这是一种独特的力量。二是彭年生的作品努力把握了“神情”。

前者在彭年生的组照《思想者》中已经表达充分,这一组照获得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牌奖。组照中被拍摄者有徐迟、曾卓等,他们均是年龄较长、成就颇丰的学者,照片风格朴素、沉稳。比如《徐迟像》对画面构图的选择;《黄松涛像》中对视角的独特处理。彭年生这一系列的作品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是选择与利用光线来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如果说现代的数码彩色摄影在强调色彩的丰富、锐度、饱和度等等的同时,其实弱化了光线本身的对比的话。那么在这一组照中,因为彭年生通过黑白摄影所呈现出光线所带来的明暗对比就去掉了丰富色彩容易带来的浮躁,而平添沉稳内敛之气。

对于彭年生的作品,我更关心其对“神情”的把握。

彭年生将自己的拍摄对象定位在“文化人”。在这本画册中,彭年生的拍摄对象有了全新的侧重点,即艺术家(也包含艺术理论家、批评家)。我没有具体追究彭年生选择这些拍摄对象的原因。但有很重要且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十分活跃且卓有建树。理论家中如王朝闻、刘纲纪、皮道坚;当代艺术家中如曾梵志、魏光庆等。在这本画册中还有很多年轻而新鲜的面孔。能够感受到的是,这本摄影集中的作品风格也更加多样。直观可以看见的是语言更为直接的正面肖像增多;冲突感强烈的光线对比作品减少(这也跟拍摄现场的条件有关,彭年生多在被拍摄者家中或画室创作);戏谑、生活化的“神情”更多且自然。

“我的肖像永久保存(说起来时间也有限,也就是相纸能保存的期限)的,就将只是我的特征,而不是我的价值。”罗兰·巴尔特在《明室》中曾在谈到照片中“神情”的重要性时略显惋惜地这样说道。神情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展示的途径,罗兰·巴尔特认为摄影师就是需要通过捕捉神情来赋予人像以生命。如果摄影师缺乏才能或运气不佳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照片的那个人就“万劫不复”了。虽然摄影作品本身就是瞬间的作品。但是,这个瞬间是否有力,是否能够真实的呈现“神情”才是关键点。

且不说彭年生的作品是否全然达到了罗兰·巴尔特的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捕捉人像的“神情”瞬间这一能力确有非常惊人的展现。就在这本画集中,《郭晓东像》与《魏立刚像》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郭晓东是武汉本土的画家,据彭年生的回忆,这张照片是在郭晓冬的画室完成的。这个瞬间的获得很偶然,摄影师在画室与被拍摄者聊天,这种带有挑衅意味的神情是在聊天中发现的。照片中入镜的只有被拍者、窗子透出的光影与画板的一角。整张照片中的光线集中在被拍者的右侧脸与后方墙上四边形的光影。这种光线的选择拉开了画面的层次,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力度。被拍者面部以额头到鼻中线的明暗分界线更是果断。墙上四边形光影的倾斜弧度也恰恰与被拍者的眼神角度一致,这一切使得整张照片一气呵成。与《郭晓东像》不一样的是,《魏立刚像》对于光线的强调并不多,利用平行视角为被拍摄者塑造正面肖像。画室的背景一律弱化,书法家魏立刚的面部表情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直立且向中心聚集的短发、眉间因微皱而出现的两条平行皱纹、上挑的眼神以及微闭的嘴唇全都是信息传递的关键。被拍摄者的神情不仅仅在这个瞬间被记录,更传达了信息。

彭年生的作品并不是某一模式或经验的重复,而是与被拍摄者有着共同的呼吸脉搏。在他的作品中倘若一定要找出共性,那便是彭年生想去呈现的始终是关于文化与思想的记忆。他的作品将人类肉眼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化为可见的视觉图像。

只不过,这一切都以“肖像”的名义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