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艺术家(姓氏笔画排序):
仇德树、王彦萍、朱建忠、张浩、张正民、张诠、洪耀、南溪、徐勇民、樊洲
学术支持(姓氏笔画排序):沈伟、鲁虹
展览组织机构
出品人:樊枫
策展人:陈孝信
总策划:刘宇
展览执行:梅繁
执行助理:章后仪 谭频璇
平面设计:刘雄 代楷
空间设计:程俊
媒体宣传:郭成 李朝霞
公共教育执行:丁博 蓝天
学术活动执行:林丽 谢蕊
展览组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南 刘宇 刘永茜 张正冶 陈孝信 彭于虎 樊枫 薛苏北
展览介绍: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是武汉美术馆精心推出的一个学术研究性展览系列,该系列展览的定位为学术研究、文化积累与艺术推广三位一体,聚焦于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成果,积极探讨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已分别于2011年、2012年推出了系列展览的第一回“写意精神”、第二回“笔法维度”,2013年,我们将从新的视角出发,进一步继续发掘水墨艺术在当下的意义。本次展览主题为“文脉创化”,旨在推举对传统水墨画文脉具有创造性转换的现、当代水墨艺术家,为建构具有中国气派、文化个性的“中国版本”现、当代水墨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展览将与相关的理论研究同时进行,我们拟邀请关注水墨艺术之当代发展的理论家与批评家为展览撰写专题论文,并将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该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共同讨论中国水墨在当下表现的种种问题,以期发引发关于中国水墨画走向的更为深入的学术思考。本届展览选取了十位在现代水墨中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参加,分别是仇德树、王彦萍、朱建忠、张浩、张正民、张诠、洪耀、南溪、徐勇民,樊洲。
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全球化进程和整个艺术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的背景下,蔚然兴起了关于传统水墨画革故鼎新和水墨进入当代艺术问题的争辩,在当代,水墨性话语如何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相契合,水墨艺术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艺术家如何通过本土语言面向世界、影响世界,这些现实的问题都亟待艺术家、理论家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来解决。
传统水墨艺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依赖水墨画的书写性特征和媒材特性,即“惟软则奇怪生焉”的笔、“非蒙养不灵”的墨、“善納万物”的水这三者的交融、渗化,铸就了以“水墨为上”为核心的东方独特艺术样式。它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和中华民族身份的符号、民族文化的象征。然而,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再因循传统、重复古人的笔墨程式,或是单纯追求古人“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消遣戏笔,而是要在继承“文脉”的同时,能够有所“创化”,书当代人的胸中块垒,表达当代人对个人情感、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的关注。
其实,早在清代,画家石涛就意识到笔墨与时代的关系,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把握这一观点关键在于对“时代”的理解——“时代”涵括了当下的文化语境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文脉,它的发展来源于对经典(文脉)的认知。如今的“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世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然而历史积淀的文脉也在这个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水墨艺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民族文化的保卫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水墨艺术的角色是守旧者,因为艺术家们正在重新审视、思考民族文化,并且尝试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新的视觉经验加以表达。这也是艺术家面对“时代”的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武汉美术馆从2011年起推出以“水墨文章”为总题的学术研究性展览,已分别于2011年、2012年推出了系列展览的第一回“写意精神”、第二回“笔法维度”,今年我们将在前两届对中国水墨画系统内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将视角转换到水墨艺术与当代文化关系的研究上,以“文脉创化”为主题,推举10位对传统水墨文脉具有创造性转换的现当代水墨艺术家,探讨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发掘水墨艺术在当下的意义。此次参展的艺术家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们或从改良传统形式技法入手,或从拓宽水墨表现语言上摸索,或从现实生活、都市文化层面着眼,以多视角、多方面开展了对笔墨语言的探讨和现代生活的艺术表达。
武汉美术馆一直立足于为艺术家、评论家、观众提供一个开放的水墨艺术空间,在深入认知传统水墨文脉传承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为突出水墨艺术的民族身份而做出一份努力。要强化民族文化自信,“水墨艺术”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我们既不能在已有的辉煌中停滞不前更不能以西方的文化尺度来衡量我们的艺术标准,这也正是本届水墨文章展览主题——“文脉创化”的意义所在了。